如何提升个人专业影响力

1. 为什么需要个人专业影响力

1.1 职业需要

无论是在一家企业供职,还是为自己打工,如果一个人能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也会在职业上,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这点很容易理解。

从一家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尤其在现代环境下,它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崭露头角,或者保持竞争优势,都需要出色的市场营销和销售工作,而成为其基础的,是这家企业的影响力,以及企业中每位员工的影响力,在起作用。如果企业的尽可能多的员工,都能展示某种同心的影响力,效果可想而知。

这样一个能写会道的人,在企业里无疑是受到重视和欢迎的,职业发展自然也会顺水推舟。在某种角度看,有自己的影响力,无论在企业内外,都是个人某方面能力的背书,人们自然会相信你。

这对于个人而言,通常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不止是更多展露自己的机会,还有拓展人脉,以及极大扩展到能抵达的受众范围,意味着有更多的合作和现实的机会,即所谓变现。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在职场这些年来,我也不经意间发现,打造自己的影响力,似乎也是那些通常没能或不愿意进入狭窄通道走上管理岗位的人的选择之一。

1.2 成为别人

每个人对专业影响力的初印象,通常来自身边的人。博闻强记,专业能力出众的同事,文笔优雅,情感细腻的作者。这样的人,仪表,品味,不俗的谈吐,深度的思维能力,常会让人产生莫名的信任感,影响我们的思维,伴随自己的成长。在如今的网络社会,这样的人群也包括那些流量巨大的自媒体从业者,或者视频up主。他们存在于我们的手机屏幕上,同样在塑造着我们。

即便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需求,但人性对于美好的向往,和社会性的需求,都会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希望能成为睿智的人,或者有趣的人,被认同,受到关注和欢迎。

1.3 成为自己

随着经验的增长,通常来说一个人不会再满足于日常繁复琐碎的重复性事务,变得有展示欲,喜欢分享观点,帮助他人成长,或者以自己倾向的方式,跟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这些都是一个逐渐成熟的人身上,自然会生长的现象。

他们可能是伤春悲秋于人生和时间的人,也有对某些事情有某种使命感的人。

表达自己的过程,能促使自己不断的思考,结合过往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期待,以文字或者其他介质抒发出来,创作,发表,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快乐——创作即幸福感。有这样诉求的人虽然不多,但不啻是一种底色。

简而言之,人处现实,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相交辉映,共同催生出展示自己,即打造自己影响力的诉求。

2. 什么是个人专业影响力

当我们不停地在说个人专业影响力,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呢?简单来说,也许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

个人专业影响力 = 非职权领导力 = 专业内容作品 + 推广和传播 = 个人的思想、品味、价值观 = 个人思想领导力

2.1 非职权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思想领导力、职权影响力、非职权影响力,这几个不同的影响力术语,经常会萦绕在我们的耳边,语境也多是与一个人的职业和雇主有关。职权影响力的存在,通常是因为一个人进入到管理岗位,出于目标、计划和执行的缘故,以行政命令要求下属或团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得不说,职权影响力的代名词可以是准确,效率,落地。但稍不留神也意味着僵化,固执,不够随机应变。但更要命地,是对于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扼杀。

卓越的企业更鼓励非职权影响力,它知道管理必不可少,但雇员的专业经验和能力,以某种氛围、文化、机制在内部持续传承,才是一个专业公司的动力来源。 可以简单地认为,个人的专业影响力,并不是由职权获得,也即非职权影响力,是个人的专业能力、经验和思想在影响和指引他人,即所谓个人的思想领导力。

因为是非职权影响力,这也意味着这种影响力的来源,或者说获取途径,与职权影响力有很大的不同,毕竟后者来自于管理类型的职位。

2.2 个人有专业内容作品

个人的影响力貌似虚无缥缈之物,但它需要承载,或者说,影响力需要以某种载体表现出来,才能影响他人。通常,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有作品。写文章,写书,做演讲,是自古以来的形式。现在的媒体形式如此发达,我们可以做播客,做视频,做直播,但究其本质,都是在用这些可以为更多人所接纳的介质,来容纳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自己的专业方向,或者兴趣爱好,相比较众人而言自己更擅长的部分,都可以成为作品的内容。以它们来展示作为个人的你。

写文章写书,相比较以说话为主的作品形式,在我看来要难得多。虽然每个人有不同的倾向性和擅长方面,但从现状来看,外部的世界对于文字和书所能体现出来的思想性有传统上更强的信服感。毕竟这个世界上,虽然不能说全部,但巧舌如簧的人着实已经不少。

稳定和持续性的输出,无论是文字还是新媒体形式,不止是对自己的历练,也是在持续展现影响力。放眼过去和当下,仅靠一篇文章,一个视频,或者一本书,就能赢得持续不断的关注,不能说没有,恐怕只是凤毛麟角,更别提在现在汹涌的信息浪潮下。

在我看来,稳定和持续的输出,透露出来的韧性,甚至可以加持暂时还没有的所谓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保持思考的动力,源源不断产出某种作品形式,也是在不断得试错和认知自己,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某种程度的倒逼学习。

2.3 作品在推广和传播

个人专业影响力中的影响二字,意味着存有信息传输的通道,从而生成我们和受众之间的链接。这样的通道,需要某种形式的建立。过去通过言传身教,我们可以在肩并肩的合作中,学习和影响彼此,这是物理性的通道。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远程优先的工作方式,虚拟的通道无疑变得异常迅捷。

Web 1.0 时代的门户网站,2.0 时代个人自媒体的兴起,以及在更新的时代到来之前,新媒体介质的丰富,音视频,在线的沙龙,还有直播,都对影响力的扩张推波助澜。

很难想象没有传播时,影响力该如何达成。但这偏偏是对于刚刚开始尝试建立自己影响力的人所忽视。一是心理障碍,展示即暴露,社会规训对于普通人的影响是保持某种程度的完美印象,但更多的其实只是自信问题。二是网络和信息的极度发达,虽然让内容的传播变得容易,但对于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却不是那么立竿见影,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做这样事情的人太多,一个新人自然很难短时间出类拔萃。

但无论如何,影响力需要靠传播来达成,是无可辩驳的。

2.4 体现个人的思想、品味、价值观

如果说以上二者是个人专业影响力的构成,那这里想说的是个人专业影响力的本质性存在。

通过各种形式的介质或者载体,传播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传播自己的经验,思想,乃至品味和价值观。受众从文字间,在演讲台上的眼神和举手投足,穿过屏幕而来的谈吐和逻辑,看得到我们的表达,以此印证他们自己心目中问题之答案,或者形成某种期待的完美形象,最后达到共鸣和信任。

我们的文体和措辞,眼神和语速,事实上都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以某种形式的作品去呈现我们想表达的东西,但本质是是在表达自我。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在以某种角度的自我抒发。

这对想要建立自己长期影响力的人来说,几乎是无法回避,或者说掩饰的。表现是否真诚,即便可以在短视的迷惑中掩人耳目,但影响力这样的东西也一定会是昙花一现,不可长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尝试长期建立个人专业影响力的人要尊重自我,也就是必然的了。

3 怎样算有个人专业影响力

如果是从头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到底有没有可以明确期待的那一天,能名正言顺地说自己从此拥有了影响力?也许有那一天,但这样的答案不应该是自己给的。个人专业影响力更像是他人或者说环境给与一个人的评价。换个角度,个人专业影响力更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己能做的唯有孜孜不倦的坚持。

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显而易见的迹象,以及一些不同以往的发现:

3.1 权威感和信任感

因为专注于某些领域的钻研,我们对于它的经验越发丰富起来,内容输出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会不断帮助提升我们对领域知识的理解。假以时日,积累的作品会成为能力的背书,全面而独到的见解也会逐渐树立起独特的权威感。

慢慢地,自己也会潜移默化成为更多人心中的那个go-to person。有专业的问题会请教,有最新的热点想听你的看法,甚至自己遇到的人生问题也会跑过来寻求帮助。

3.2 更多展现的机会

当外部媒体,社区和会议,更大的平台察觉到你崭露头角的影响力,自然会希望借你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这点情有可原。吸引而来的合作机会,写书,做演讲,受众的规模一再扩大,有时候跨界的主题也会找上门来。

顺水推舟,这样也可以反哺你自己的影响力。影响力带来更多展现的机会,也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3.3 为企业带来商机

(潜在的)客户也是可以被影响的受众,这点并不免俗,个人的影响力不应该羞耻于可能的商机,正相反,这是职业发展再正常不过的诉求。吸引更多的客户源,是企业喜闻乐见的,对于你的影响力效果也会有重新的认知。

给予更大的支持,并且意识到个人专业影响力是企业影响力乃至竞争力的源头,这是卓有成见的企业领导者才会拥有的胆识。

3.4 自我成就感

我始终觉得,个人专业影响力最后惠及的还是本人。个人的思想和情怀得以抒发和表达,影响了更多的人,产生共鸣和回应。和更多人有了某种程度的联结,其中不乏志同道合的人,人生的道路上就此不再孤单。

特别地,以一人之力,内心原本无法触及的地方,现在指日可待。无论是内心,还是身外,世界都被自己更加广度丈量,对自我的把握,形成的笃定和自信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感是莫大的满足。在有了某种程度的影响力后,这种成就感会时不时泛起,特别是在自己的作品发布,引起共鸣的时候。

4. 如何打造个人专业影响力

4.1 从写作开始

写作的好处,自不待言,在这本《技术写作手册》中,我的同事们有很切身的体会。但说起来总是容易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像教育小孩,家长自己做不到,只会留下爹味飘溢。

相比较现在满目可及的短视频,写作这件事,可能在一些人的眼中已然落伍。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观众从视频中的收获,也会在不停切换到下一个视频时丧失殆尽。而作为视频原创者的我们,制作成本高,陷入红海。那些制作精良的视频,需要高效的视频拍摄和剪辑技巧,但也同样需要周到的内容和结构。

从写作开始,成本低,但更塑造一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很难想象一个擅长演讲的人,没有优秀的写作能力。在我看来,会写作的人,往往更具有通达的说服力,因为他为写作而准备,在写作中表达,都是对自己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做某种程度的练习。久而久之,这像是为他树立起了他人无法企及的壁垒。

但这壁垒是关于什么呢?也许是个人影响力的基础,或者是职业的方向和机会,或者是安于做事的笃定。

4.2 专注的主题性内容

很难想象一个人的作品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谈,尤其对于刚开头的人。即便是天才艺不压身,受众也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常人。在我看来,一个无法企及只能膜拜的神,很难产生深度的共情,更别提信任感了。

个人专业影响力,需要一个稳定的形象,而这需要个人自我对知识和经验的笃定,以及外部受众对你的笃定。不是说不可以转变你的兴趣和专长,但在一年内多番改弦易辙,怎么都会留下摇摆和飘忽的痕迹。

4.3 丰富的内容形式

新媒体和技术的发展,让音视频这样的介质跟我们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制作并剪辑的过程,也变得异常简单。它们与文字这样更加聚焦和考验表达力的方式不同,显得随意又亲和。而且不能忽视的事实是,越来越多人更倾向于从音视频中吸收信息。

我们个人仍然需要做某种取舍,因为介质的繁荣并不意味着它们适合每个创作者。制作的成本,以及最佳表达的形式,都因人因内容而定。忌讳的是人云亦云,只因为别人在做我们也要做。我们看到一些曾经辉煌的平台,现在亦步亦趋被迫转变,即便曾经的拥趸也变得心灰意冷。

4.4 积聚和再策划

个人积攒的作品多了,人的内心也会变得富足起来。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在这个自己精深的领域,几乎每个新出现的问题,都在自己某个过去的内容里闪过它的影子。

基于这些已有的内容,新形式的产生也变得容易很多。这就像一场由专业人士的策展,基于不同的线索,对自己的内容作品,进行某种角度的再编排,以一本书或者新媒体的形式再度呈现,在稳固的内容中呈现新的观点角度。

4.5 个人主权的传播渠道

平台和算法,是我们在打造个人专业影响力时无法避开的问题。但这些年,突然消失在公众视野的极具影响力的个人品牌屡见不鲜。有一些规律是他们极度依赖能产生巨大流量的平台。仅仅凭靠不断调优的算法,平台可以生杀予夺其上的流量,易如反掌。创作者开始变得迎合和钻研平台各自的推荐算法,以赢取平台的关注和赋予流量,但最后的的博弈也是胜少负多。

我们更需要主权的渠道,那些可以自主设计和发布的平台。个人的网站首当其冲,在网站上我们可以发布文字、音频和视频几乎所有的媒体形式。最近业界似乎对邮件列表又开始青睐起来。比起公众号这样由微信决定你的作品命运的平台而言,邮件列表是和读者之间更加直接的联系。

不是说要放弃所有社交媒体,那些垂直领域的渠道更显得珍贵。毕竟是专业信息的集散地,潜在受众也云集于此,立足于自己的个人网站,把所有第三方的社交媒体,只作为自己的发布渠道,通过发布可以回流的链接,吸引对自己内容作品真实感兴趣的理性受众,才能逐渐建立起个人专业影响力的藩篱。

4.6 主动推广和被动推广

在个人主权的渠道优先发表自己的内容作品,如何提高浏览量和阅读量,就变成刻不容缓的事情。这本质上是让更多人关注到自己的内容。这涉及主动推广,要考虑到访问回流。

用自己的网站链接,在多个最值得投入的平台和垂直渠道,发布和参与受众互动。研究平台的流量特征,制定内容的发布计划,曝光自己的形象和个人网站,并按照可以接受的节奏,持续去输出。

更多回流的访问,以及受众在你网站页面之间的跳转、留言和停留时间,都会无形中增加搜索引擎对你网站的判定优势。更具长效性的话题和文章,显然会比时效性过强的内容,能吸引更久更多的访问。SEO优化的工作也需要按部就班地展开。要知道这可以无形中带来更多的访问量,也即被动推广。

4.7 合作和共赢的圈子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体系里,圈子谈不上是个褒义词。因为自尊心,总会对这些暗含着潜规则、交易、沆瀣一气味道的环境敬而远之。良莠不齐的现实确实有,但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物种,以及出于影响力的需求,我们需要以更客观的视角去观察它,以及决定个人需要以怎样的姿态介入。

和圈子的持续合作中,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长期处于重复输出的状态,疲惫,有被掏空的感觉。这是警告的信号。我建议给自己合理的节奏,在有持续寻找新灵感、素材,持续思考和总结的保障下,再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合作和输出。毕竟,那样才是有源之水。以及对自己坦诚,才是最重要的。

4.8 鲜活丰满的个人形象

不食人间烟火的家伙也许在专业领域无懈可击,但这样的人往往会显得无趣甚至偏执。更有甚者,即便因为某方面的才能为人认可,也会因为有朝一日的劣迹败下阵来,个人的品位和价值观出现与才华不相称的对比。这样自然会让受众大跌眼镜。

展现真我的人生,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也会为自己的影响力形象加分。其实这很好理解,这背后显示的是本人对于外部世界和人生的探索和坦诚展现,这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伪造的高智能机器。一个更丰满的个体形象显然更会取得青睐。

4.9 不断拉伸自己的心理

首先是内容的持续性。坚持的威力,总会随着时间流逝款款而来。但这对个人来说却万分难耐,尤其在这样一个追求速成的年代,以及面临那么多好玩不累的诱惑,以某种程度隔绝自己,怎么看都是一份超出想象的挑战。但内容作品,和传播,都需要坚持以某种节奏来进行。

这需要自己不断的练习,保持高质量的信息输入,读书,以及归纳和整理。枯燥的过程下面,是对自己心理的拉伸。

自说自话,像日记那样的形式,是我们在创作自己的内容作品时,需要小心的问题。既然是要影响更多的人,如果用自己的作品链接他们,就需要某种程度上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和口味。

上文有提到,持续打造个人专业影响力的过程,难免是要面对自我的。这是尝试在用自己思想和经验的结晶——作品,和他人做某种联结时,必然会发生的。偶然的虚伪或者前后不一致,总会流露在蛛丝马迹里。不管是发现自己的经验有限,还是不经意间哗众取宠,虚张声势,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发觉,并对自己保持坦诚,承认自己有所局限和不足,也是最自我的认知过程。

5. 最后

打造个人的影响力,看起来真的很像是刻意而为的一件事情。但真实发生起来,却明显会有欲速则不达的感觉。从今天已经拥有某种影响力的个人经验来看,当初的一鸣惊人总会有很大的随机性,倒是他身上的某些品质熠熠生辉,注定今天的成就。踏实,耐心,读书,写字,虚心请教,擅长归纳整理和抽象思维,还有更多。这些无不在为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个体储备素质。

佛家说无心而为,儒家也说无所为而为,意思都是在说人要无目的做事,反而更容易做成事情。相较而言,现代社会速成和攀比的心态,以及过度发达的传媒,都让一个人目的性很强,不是说有目标不好,但至少个人专业影响力这件事,是需要养成的,需要一个人沉下心来,关注自己的内容和输出。如果以打造影响力为唯一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走火入魔。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