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造企业思想领导力的可能性

大概四年前,我写过一篇《在一家技术公司做媒体》。文中我描述了Thoughtworks洞见的缘起,以及它作为一家专业服务公司的思想领导力承载地,作为一份内容产品,在企业媒体化方向上运营的思路。

这几年下来,事过境迁。洞见在持续运营,太保计划进行了三期,有关Thoughtworks的其他内容和影响力活动也如期发生。而我既是参与者,又像是一名居于远处的窥视者,一边看,一边想着影响力这件事本身。

一方面,我们积累了很多关于内容和影响力的经验,策划,编辑,和同事作者一一沟通修改,然后发布。另一方面,我也渐渐察觉,思想领导力对于一家专业服务公司,是如何重要,该如何呈现。当然最重要的是,是一家像Thoughtworks这样的企业,如何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持续产生可以影响到行业和客户的内容。

我想这才是更难的事情。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有某些机制,保持某种生机,有文化支撑,久而久之也能反哺文化。

我边想边记,沥沥拉拉,才有了这篇文章。我也想把这样的历程和经验,做某种程度的泛化,以期对更多人和同类型的组织有启发意义。甚至对当下的诸同事,在理解这样一家专业服务公司公司与己有何干系这一问题,也有意义。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在长期坚持和观察下才有的体验。

1. 什么是思想领导力

1.1 ChatGPT的回答

我首先问了ChatGPT,先是问何为企业的思想领导力,进而是专业服务公司的。汇集了先进算法和无数大脑的答案很标准:

企业的思想领导力是指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通过自己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来影响员工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从而使员工与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保持一致。体现在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企业文化和公司的内部沟通上。
专业服务公司的思想领导力与企业的思想领导力的概念相似,但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还体现在自上而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客户的重视和尊重,团队的合作和沟通,创新能力和市场敏锐度等方面。

其中还有一句值得关注:

企业的思想领导力不仅是企业领导者的责任,也是员工的责任。员工也应该主动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并在日常工作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1.2 我的回答

ChatGPT的答案稍显官面,也多体现在内部的文化、机制、合作和沟通。我想也存在一种外部的视角,思想领导力之于企业的外部表现会是什么样的。

以我对Thoughtworks这些年的认知经验看,思想领导力可以是一群资深思想领导者,以不同的内容形式,向外言说。用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精神,服务客户,进而改善这个行业。思想领导力也可以是在外部和网络上流转的关于这家企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构筑对于这家企业的文化和专业性的想象,集聚成我们所共知的品牌印象。

企业在内部养成,对外部展现思想领导力,不止是一种文化体现,也是生命力和竞争力。

2. 为什么需要有思想领导力

这似乎是一个毋庸回答的命题,答案就在桌上。

但本质性的答案,却需要时刻秉持在心中。有趣的是,谨记这些原则性的信息,面对的那些现实中具体问题反而迎刃而解。拿着心中的纠结,站在是否真实有利于公司影响力这一大哉问面前,个人的情绪自然也就消解了。

2.1 企业需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专业服务公司模式的本质,需要自身不断进化,传播先进的知识和方法,展现实力,提升服务水平,赋能市场和客户。

它作为一家商业体,也需要盈利,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如今繁复的信息社会中,专业服务公司面临的压力早就不同以往。如张松在他新写作的书中《立德、立功、立言》一章开头所言:

当前的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知识获取的便利性让竞争对手能够快速弥补产品和服务的差异,而买家则被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相干或不相干信息所淹没,脱颖而出变得越来越艰难。跟经济领域的财富分配类似,激烈竞争带来的结果之一是两极分化。少数精英有机会解决相对难以预测的问题,获得相对较高的议价和收益。绝大多数组织解决常见的标准化问题,挣扎于充分竞争的供求曲线附近,那是利润空间接近于零的位置。这种情况下,拥有独特思想领导力的组织和个人有了显著的优势,其影响力使得他们成为客户寻求合作以解决高价值问题时,理所当然的首选对象。

这样想来,思想领导力对专业服务公司而言,就不是一个可选项。员工在个体角度具备专业素养和对客户领域的影响力,以及企业有着整体性的内容、品牌面向社区、行业和市场,都是企业在面临激烈竞争时所需的信心。

2.2 企业需要保持生机和文化

因为要响应外部竞争的诉求,专业服务公司必然需要化压力为动力,饱有进化的能量,在内部员工们不断提升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这和外部竞争互为表里。

换个角度来看,专业服务公司永远需要优秀的人才,在内部形成学习和分享型文化,传承知识经验,保持服务水准。无论是从品牌的竞争力出发,吸引足够优秀的人加入,还是从内部能力培养和塑造以备面向市场,长期建造自身的思想领导力都是有裨益的事情。

也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保持一种蓬勃的生机,反哺企业文化。

3. 如何持续产生思想领导力

光鲜亮丽的行业报告,精彩纷呈的客户会议,都是极为重要的表达专业服务公司思想领导力的呈现,是企业和员工对于先进知识和方法的积累后的爆发。然而,不止需要爆发。企业也需要在绵长的平日里,持续不断保持专业影响,保持曝光度。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事情的发生也并非线性。毕竟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市场影响,本就处于动态之中,这对企业内任何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都会有适时的影响。但仍然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活动、事件、机制,我认为是提供了经验性的尝试。

3.1 建立企业的内容生态和能力

我个人认为,建立企业自身内部的内容生态和能力,保持分享文化,才不会让思想领导力这件事成为无源之水。市场上依赖砸钱和广告赚取吆喝声的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财大气粗也许值得眼红,但效果乃至可持续性实则可疑。

3.1.1 有一款像模像样的内容产品

思想领导力的承载,首先至少需要一个内容产品性的存在,对个人如是,对企业来说亦然。在Thoughtworks的上下文里,这个内容产品就是Thoughtworks洞见、商业洞见以及技术雷达等这样具备品牌性和长期性的内容。它们有目标受众,体现公司业务和个体能力。

这样的内容产品,需要能发挥影响力的通道,也就是传播的所在。在国内的媒体状态下,依托在专属域名的网站,再凭借第三方渠道传播,比如微信公众号、公众性或垂直性媒体平台,广泛投放市场。

随着媒体的发展,内容所寄付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除了文字类的文章、电子书、纸版图书、海报、白皮书之外,像短视频和播客这样的新型媒体形式,也为更大范围的受众接受。我们也在不断尝试,直播,自出版,譬如最新上线的《程序员新声》播客

因为有这样像模像样的内容产品,坚持多年,才会让外部受众有所定位和期待,也会让内部员工有所目标。

3.1.2 促进分享的内容活动

在企业内部组织不同形式的内容活动,不仅可以形成交流和分享,也会为内容产品提供活水之源。在Thoughtworks内部,我们有博客大赛,办公室范围的写作课,针对某个部门的写作课。

博客大赛一年两季,每季四周。同事们在公司内部邮件中分享各自的项目经验,职业故事,技术方案。这样每个人更容易看到优秀的榜样,彼此交流,优质的内容会得到积极的反馈,并惠及Thoughtworks洞见这样的内容产品,不仅帮助洞见,对自己也是莫大的鼓励。

写作课不止是讨论如何写作这个单一问题,我们有不同层级的练习,讨论如何将日常的工作和体验,降解成结构清晰、立意明白的内容。这是一个塑造个人抽象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而这对促进博客大赛活动和加强内部交流又是好处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能让同事们对写作和表达这一事情不再畏惧。

3.1.3 稳定的编辑团队和策划能力

内容产品需要运营,内容活动需要组织和引导。但这不意味着只是繁冗的编辑、排期、发布、统计数据类似的运营工作。

专业服务公司的知识经验和业务能力是市场先进性的存在,但也需要转译为市场可接受的频率。

内容产品需要一支稳定的编辑团队,不仅支撑上述的运营工作,还需要对产品本身负责。以对企业业务、知识和能力经验的理解,定义产品的内容方向,以外部受众可以理解的形式和语言,对内部产生的内容做某种转换。这意味着可能是转换晦涩的专业语言到更易于理解的表现形式。编辑每一篇文字,鼓励作者。也会基于某种主题性、趋势性,来重新整合已有的内容到新的介质和形式,进而丰富内容产品的整体性。

这样的编辑团队,不只需要编辑能力,还需要策划、设计乃至出版的能力。换而言之,相较业务和专业能力更强的多数同事而言,编辑团队的Marketing思维,内容运营能力更胜一筹。

3.1.4 助力个人的影响力计划

其实说到底,企业的思想领导力,很大的一部分需要由这家企业的员工个人去展现,客户现场也好,行业会议也罢,以及网络上的每一篇内容,每一条视频,都是个体在表现自己专业的素养和能力。在专业服务公司中,涌现这样一批对于打造个人专业影响力有强烈个体需求的人,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如何打造个人专业影响力》中,对于个人打造影响力的动机和方法有过详细的阐述。

在Thoughtworks内部,我们也有一个注重于此的影响力项目。这是一个小组,背景专业和经验各异,相同的是他们对于个体影响力和企业影响力彼此成就的认可。

经过筛选,他们通常具备突出的表达能力,不少已经具有稳定的长期写作素养。他们也是在传播媒体和介质上尝新的先锋,做播客,自出版,彼此合作共同策划新内容产品。他们对自己的专注领域有持续热烈的激情,愿意为此长期打造自己和公司的品牌,公司也为他们配备相应的资源投入和支持:导师、方向、写作、演讲及更多。

而有了这样的计划,随着彼此分享和学习,他们也在组织内部潜移默化起到一定示范作用,为完善和发展企业的内容生态尽一份力。

3.1.5 通达互补的外部合作

曾经,和外部媒体的合作,是专业服务公司在打造思想领导力时几乎唯一的选择。这也形成了外部媒体的壁垒,让企业企望不及。

得益于媒体的发展,企业利用自有渠道和长期完善的内容生态,完全靠自己打造思想领导力也有了有利条件。相较而言,企业最懂自己那些专业的术语,所谓企业自己的方言,凭借自己的内容运营经验,可以缩短内容生产周期,最快抵达期待的受众。

但这并不意味着外部合作就此一无是处。

外部媒体具有企业难以比拟的资源和优势,比如出版图书,举行综合大型行业会议。尤其后者,专业服务公司仍然可以凭借这样的现场,输出个体专业的能力,获得和更多同行交流的机会,并得到更大的曝光,抵达潜在客户,反哺企业自身的影响力。

外部媒体也会有机会需要借助有口碑的企业,借力渠道和有影响力的个体,帮助传播自己的内容产品。这是一件彼此成就的事情。很难想象凭借一己之力打造思想领导力的企业,毕竟企业和人一样,生存在一个社会性的环境中。

一家专业服务公司,和外部的社区、出版社、媒体保持一种真诚的互动,渠道互信,长此以往,才会让自身立于更具竞争力之地。

3.2 自上而下的机制支撑

如果建立企业自身的内容生态和能力,存有一种自下而上的倾向,那么从文化和机制的角度自上而下,则是持续打造思想领导力这一目标的重要补充。

3.2.1 以身作则(Lead by Example)

自上而下,以职权和号令的形式,要求更多的人为了企业的思想领导力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大范围的角度来看,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从Thoughtworks和其他厂商的对比来看,就内容的质量和信心而言,这样顺理成章的事情的效果值得商榷。

在Thoughtworks的血液里,从CEO到MD,无不是勤奋的写作者,文章和图书频繁现于眼前。这是来自 Lead by Example 的影响力,直接领导们的以身作则,辅以随之产生的表彰效应,总是会直接影响到那些过去对此不以为然的人。

毕竟,谁会去信任并追随只愿意躺下后仰着的发号施令的管理者呢,又有哪个程序员会认可不写代码的Tech Lead。

3.2.2 对思想领导力的保护机制

除了以身作则,管理层对于思想领导力理念的尊崇,加强公司整体的品牌意识,也会对有志于此的人和团队采取某种倾斜的保护机制。提供资源支撑,实则是在保护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相信思想领导力的价值,不亚于短期内现实的客户价值交付。这是一种更具长期主义的眼光。

前面提及的Thoughtworks的个人影响力计划——太保计划就属于此类。

3.2.3 对思想领导力的考核倾向

专业服务公司对思想领导力的推崇,也会采取将影响力的输出列入管理层的OKR中,通过OKR的特点,进而在企业内部普及开来。

Lead by Example的做法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这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假以时日,这样也会在企业内部展现出繁荣的景象。更多的人愿意分享和表达,对于企业生机和文化都是极好的促进。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完成思想领导力的OKR是容易的,但缺少了对待思想领导力作为整体性的思考和考量,缺少恒心的坚持,很容易让完成OKR本身变成彼此游离的文章或视频,努力并未形成合力推动思想领导力向前滚动。

3.2.4 部门级思想领导力

公司内各个业务部门,有各自承受的业务压力,盈利才能体现业绩。从哪个角度看,部门对企业思想领导力诉求的响应,都不是很直接的关系。迫于项目的进度和客户及市场的压力,对需要长期投入才能产生效应的思想领导力,有反馈不够快的印象,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情。

每个部门的业务拓展,是售卖导向,还是倾向从长期角度的教育和影响市场,是不同的两种策略。有卓识的部门领导者,更愿意对新型的业务方向采取长期主义的态度。

除了以身作则,他们也会为部门设立能力培养和思想领导力氛围的机制,鼓励优先输出内容的同事,也将此融入考核机制,引导整个部门往着学习型组织去进发,将公司在生机和文化的诉求,降解入自己的部门。

更有远见的部门,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经营模式,思考从新业务的想法,到最终形成行业竞争力,这条路径是否顺畅。借关键同事的内容输出能力,借力市场和销售同事,投放并试探市场,获取反馈并优化机制的。品牌影响力的建设始终处于对这条路径的打造过程中。

4. 总结

从任何角度看,思想领导力都不像专业服务公司面临的其他投资那样充满确定性,那里有明确的指标和数据给予快速的反馈,带来安全感。而在思想领导力这里,指标性的东西很容易误人入歧途。没有明确的指标和数据能标识思想领导力的达成,达成与否却可以逐渐体现在员工满意度、流动性,行业认可度和市场反馈,进而是企业的业绩。

积累艰难,溃散却容易。但好在Thoughtworks一直以来的注重分享的基因和文化传承,我们在此路上一直笃定前行。企业保持竞争力的生机和文化事关重大。

一篇几千字片面之言,仅是我个人的思考和总结,但不足以概括这些年来我和各位同事的努力。谢谢各位。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