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备一次采访

1. 换个角度看采访

采访,一段时长的对话,形成文字。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成文和写作的过程。与一般写作不同之处在于,这里写作的线索来自对话,需要按照采访的目的和过程来整理,千头万绪始成文。这也是个有趣的过程。

不过,还是从采访开始说起。

2. 采访的魅力

我偏爱采访和对话类的内容,视频、播客或者文字的形式。因为对话的过程可能很好看。

拿视频举例,这样的节目通常不会太短,也不应短,短则展不开真实有效的对话。谈话者的思维、应变、本性,都会随着对话流动,一一被捕捉。尽管有后期剪辑,拼接乃至合成,但一场准备充分和机锋迭出的对话,会让观者从旁人视角,不动声色体验到跌宕起伏,折服于对话者的风采,收益颇丰。

3. 不同类型的采访形式

视频,播客,以及杂志上常见的长篇文字采访,区别之一在于适合观者的不同场景。

  1. 视频采访
  2. 音频采访
  3. (转)文字采访

比较特别的是第3类。视频和音频的采访,都可以摘取文字,转为文字稿。但也有专门的文字采访,比如准备一个问题序列,发到被采访者,后者一一作答再发回,即成文字稿。

4. 采访的局限性

采访有局限性,受限于采访者的采访能力,以及被采访者的表达能力。当然还有过度的后期

通常来讲,采访者不会是同道中人,不然真可以惺惺相惜了。但他通常有丰富的媒体和内容经验,却对被采访者的领域和行业并不擅长。高质量的采访需要精心的准备和调研。

如果被采访者的表达能力有限,难以理解采访者的问题,不能有效表达心中所想,刻意回避关键问题,甚至可能并非最合适的被采访人,都会降低采访的质量。这些问题很挑战采访者的能力和准备功夫。

过度的剪辑,拼接、合成,可能让一次采访内容变味,丢失上下文,刻意凸显对话的只言片语,曲解被采访者本意,进而误导读者。这是采访最大的局限性。

5. 采访环境和设备

录制视频或者播客,都需要相对专业的设备,相机,镜头,可以录音的麦克风,包括支持后期剪辑的软件。

如果是需要转文字的采访。录音笔是必需的,即便如此,采访者仍然需要准备笔和纸,快速记录一些临场关键词,以及临时的精彩问题,事后和录音相对照,可以互相弥补。

5.1 线下面对面优先

但凡条件允许,都应该争取线下面对面的机会展开采访。不是说现在像Zoom这样的工具不够强大,只是面对面所产生的沟通氛围,乃至信息素的流动,都会对于初始见面陌生的人,产生更融洽的信任感。对话自然更容易展开。

如果无论如何都不能考虑线下的机会,那对于线上可能产生的低效,无端发生的沉默、误解甚至冲突,都要有心理预期。要使用Zoom这种支持线上录制的工具。并处在尽可能安静,不被打扰,无噪音的环境。纸和笔仍然是必备的。

通常在第一次线下面对面采访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熟稔起来,后续再以线上的形式作为备选,也是可接受的。

6.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通常采访机会难得,或者被采访者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珍惜每一次机会,在采访前应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6.1 理解采访的目的

有一些关于采访目的的问题,需要采访者在开始前熟记于心,因为这决定了采访提纲和内容的选择和裁剪。

  • 这一次采访最终的目标,是要体现出什么,是体现人的努力,还是过程的不易。
  • 采访产生的内容,将会用在何处,发布在怎样的媒体,何种形式。
  • 这是一次单独采访,还是群体采访。形成的内容是一篇文字,还是作为多篇采访之一,如果是后者,要注意采访形成最后的内容不可重复,互相补充。
  • 如何选择采访的主题以及相关人,才能达成这样的采访目的。

6.2 理解采访的主题

一旦确定了需要采访的主题,采访者便需要开始调研这个主题,可以从网络搜索开始,也可以从熟知这个主题和领域的人开始。

  • 这个主题是由采访者自己来决定,还是由被采访者来决定。
  • 选择这一主题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 这一主题如何分解成可以采访的提纲问题,按照时间分,按照人物角色分,还是按照其他线索来切分。
  • 甚至可以从熟悉此主题但并非被采访者那里请教,怎样的问题会更有价值。

6.3 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

  • 为什么会是这一位而不是别的被采访者,他们与采访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 被采访者的背景是什么?每个人的姓名,工作经验,个人沟通风格,都可以在采访前通过侧面来了解。
  • 就采访的问题,被采访者可能在预期中或者出乎预期的回答。

6.4 拟定提纲

  • 根据采访时长拟定一定数量的问题。
  • 问题列表可以模拟一定的次序,并深入进去。
  • 虽然有问题列表有次序,但采访的过程中,仍然可能因为采访者的灵机一动,或者被采访者提供的话头线索,进而展开新的问题,追索更具价值的信息。这也是需要纸和笔的原因。
  • 拟定提纲后,一定需要发给被采访者过目,以便对方做某种准备。

6.5 确认采访的形式

在正式进入采访前,除了提供采访的提纲,也需要确认采访的形式和流程之类的事情。

  • 时长,通常一次顺利的采访应该会在1.5小时左右,甚至更长。如果时长太短,还包括寒暄和结语,可能还未深入谈具体内容,就不得不草草收场了。
  • 告知采访的流程,使用的工具,需要的环境。以示尊重。

7. 开场

开头的寒暄,介绍自己。谢谢采访者的时间。介绍采访的背景,目的,主题范围,采访的流程。告知会记笔记,录音,但不会直接转译成文字稿,会有加工的过程,以及交付Review的环节。所以不必讳言。

8. 采访过程中

  • 循着事先准备的采访提纲,依次展开采访。倾听为主,适时共鸣式回应,确认理解的信息是否准确。
  • 采访时产生临时的问题是正常的。很多时候,也要根据采访的时间、采访对象的反应,和临时现场变化来决定采访的进程,是延长还是提前结束。
  • 在采访中,表述一个问题不要太长,如果很长的问题包含了太多的层次和含义,被采访者很难一一作答。因此,最好一次只问一个问题。
  • 请被采访者多提供对问题的定义,例子,和故事。或者采访后提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

9. 采访之后

  • 借助讯飞这样的工具,把录音文字转为文字。结合采访过程中记录的文字,编辑和调整文字稿。
  • 文字稿编辑完后,交给被采访者过目,确认。

参考材料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