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文章的阅读量

什么样的文章可以获得更高的阅读量?有哪些特点?

就像时不时会涌上心头的那些人生哲学问题一样,阅读量的迷思也会偶尔跳至眼前,无视不得。区区三个字,信息量却不少,几位同事围绕它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我汇编如下,并融合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文字流量的红利期已过

这两年下来,短视频对于人们关注力的攫取已成事实,播客这样的音频节目也在忙碌的缝隙间,分得杯羹。公众号文字流量自然不断下滑。同时,我们发现,下滑中的文字流量仍然呈现集中的势头,向着一些极具粉丝效应的顶部作者汇聚,他们仍然会不断创造阅读量的新高,即便不是10W+,让人望其项背的阅读量也有如探囊取物。

所以说,流量的红利期已过并不是虚言。同样质量的一篇文章,在自己的公众号,和在所谓技术大V的公众号,产生的传播效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对比即是伤害。甚至,一些所谓大V复制来观点,用自己的腔调转述一番,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获得足够的回响。这时候,大V的巨量粉丝基数无论如何都在扮演重要的角色。

不过,我们通常会忽视的是,内容背后的发布平台,在此期间实则处在一个生杀予夺的位置。这点并不难理解,平台在意整体流量,眼中并无所谓大V小V,根据读者们的喜恶,只消推荐他门习惯的吸引眼球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流量的任务。所以突然出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账号,单以一篇文章就夺人耳目,事后即销声匿迹,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样,自然也不难理解,我们明明关注了上百个公众号,但频繁出现在时间线中的前几名,总是那些看了又看的账号了。所谓平台的恶,不过如此。

大风气如此。既然流量红利期已过,我们很难再从一穷二白获取可以媲美大V的关注数,但又无力讨好平台和算法,出路会在哪里?

除了那些刻意吸引眼球,只为谋求流量的文章,我们还是可以在一些高阅读量的文字中,看到一些可以汲取的经验。

高关注量的文章特质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外,专业类别的文章能获得更高的关注和阅读量,其特点却违反专业的直觉。

简单地说,它们通常是:

1. 内容通俗易懂。比起高深的干货,更像是写给小白,区区一篇文字,领读者入门,有若干引用链接,由此形成一篇字典性的文字。阮一峰的文章多数如此。有趣的是,写作者有时斟字酌句,沾沾自喜引以为傲的的经验分享,往往不为读者所动;反而是信手拈来无甚营养的随意表达,反而引得围观无数。

2. 更综合更全面。篇幅通常比较长,但涵盖内容主题的方方面面,读者无需离开,即可了解文章所述主题的正反观点,从概念定义,到使用入门,一应俱全,十分便捷。

3. 有读者留下的评论。作为对此内容受欢迎程度的背书。

4. 排版简练,语言精准。从网页的设计感,到行文的短段落,图文并茂,读者可以收获心无旁骛的阅读体验。

5. 列表性的论述或者观点。激起读者的转发和收藏欲。

从本质来看,更多的读者愿意阅读和分享这样的文章,引发的流量吸引了平台或者搜索引擎的注意,从而给与更多的算法推荐和关照,以刺激更多的流量。

但这样的文章,是否就应该是每个写作者长期投入的呢?

如何打造高阅读量的文章

1. 提高内容表达质量

身为专业人士,产生高质量的文章,从任何角度看都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尽力去提高我们每篇文字的质量,关注在内容本身的逻辑性,观点,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用通俗易懂或者有趣的方式表达,借助图或表,对读者有帮助是根本。以及要从高关注度的专业文章中,习得专业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关注人数

在平台和搜索引擎留意到我们的内容之前,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事情。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就涉及主动推广的事情。

1. 拓展渠道。除了自己的个人博客网站,以及习以为常的公众号,我们可以在朋友圈,微信群,垂直渠道,甚至Twitter这样的国外社交媒体,适时推荐自己的内容。

2. 在主题相关的情境下,主动和大V的互动,往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 不是为了标题党,但和读者联系度更紧密的标题,无疑会产生更大可能的阅读欲望。

4. 和读者的互动,积少成多,也可以逐渐形成一个鲜活可信任的作者形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主动推广的关注度和阅读量的慢慢爬升,会逐渐吸引平台算法和搜索引擎的注意,SEO友好,被动推广的效果也会逐渐产生。

3. 持续输出

这点毋庸赘言了。不止是会产生读者对于专业形象的持续关注,平台和搜索引擎也需要不断识别我们作为持续高质量内容生产者的能力。

持续被关注,自然会引发持续流量,流淌到持续输出的以及过往的内容上。

4. 张弛有度的内容组合

固然,入门类的文章,通俗易懂,不断吸引流量和关注。但只专注于写作小白类文字,钻研阅读量,久而久之,对于形成自己的专业形象并无裨益,不经意地,反而只会沦为一个流量的汇集地而已,对于关注打造自己专业影响力的人来说,实为剑走偏锋。

理性的写作者,还是应该建立某种程度的内容组合,一是能够吸引不同经验程度的读者,二是可以表明作者专业的深入浅出能力。对于某个专业主题,写作系列的文章,由浅入深,引领和教育读者,亦是正解。王健的中台系列文章即为此例。

只有这样,流量和专业度,二者并获。

偏见和迷思

关于阅读量,我们仍然有一些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某些属于偏见,更多属于迷思。比如:

1. 阅读量是否是唯一衡量高质量文章的标准。受众多,阅读量大,是不是就一定是好文章,对读者高价值的文章,所谓价值?阅读量低,是否可能是好文章?

2. 阅读量毕竟是唯一可以量化,轻易对比和快速给人信心的东西。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评价的标准?

3. 我们谈阅读量,有很大程度是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这个假设上。在其他平台,还有哪些不同的指标在反映内容的受关注程度?微信有否限制了我们对好内容的想象。

4. 专业影响力的打造,和视流量为身家性命并以此为生的自媒体营销,区别和界限在哪?以及可以吸取的经验在哪?

最后

在我看来,平台的消亡,或者说对它存在的警惕和抵制,必然会发生。我们作为写作者,需要经验分享优先,打造专业影响力的高质量内容和推广并重。

阅读量,是一个表面如此简单的问题,实则反映了当下社会某种现状,以及流量对于知识和注意力的吞噬。阅读量只是那个最为轻易的指标,我们由此能窥得整体的态势,以及展现自己的态度。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